湖广填四川:四川人完成两次大换血而脱胎换骨,成都皆为外省移民

发布日期:2024-11-04 04:40    点击次数:52

江西填湖广,湖广填四川。——魏源

在四川人的形成历史上,曾发生过两次湖广填四川。这让四川人口大换血,彻底实现了脱胎换骨。一次是在元末明初;一次是在明末清初。

元末明初:第一次脱胎换骨

战争历来是一地人口脱胎换骨的重要因素。元末明初的四川也不例外。南宋绍兴十三年(1162年),四川有二百六十多万户。到元朝时,四川的户数居然只剩下十万多。宋元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,让四川户数减少了二十多倍。后人曾流传元军好屠城,残忍至极。元人在《三卯录》中记载:“蜀民就死,率五十人为一聚,以刀悉刺之,乃积其尸,至暮,疑不死,复刺之。”惨烈的战争,让天府之国四川人口骤减,从而引发了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。

众所周知,元末,农民起义大爆发。红巾军刘福通起义于颍州(今安徽阜阳),张士诚起于高邮,而在湖广一带的徐寿辉与随州的明玉珍也揭竿而起。因此,湖广地区的地主官僚,与一些躲避元军屠杀的百姓相继逃亡四川,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“避乱入蜀”。后来明朝的吏部文选郎中张庭、明光禄寺少卿宿进、营山的罗朝英、新都的杨廷和等人的祖先都是这个时期迁往四川的。

后来,起义军中出现内讧,徐寿辉被部将陈友谅所杀,陈友谅自立为帝,并建国号大汉。而早年投靠徐寿辉的明玉珍并不服陈友谅的领导,于是在四川称帝,并建国号大夏。明玉珍本是湖北随州人,部下也多是家乡子弟,所以,当他在四川称帝后,不仅得到居住在四川的湖广人的拥戴,还有前来投靠的家乡子弟。此时,四川又聚集了大量的湖广人。

明玉珍在四川的大夏政权,自然难以与明朝政府并立。洪武四年(1371年),朱元璋派中山侯汤和、江夏侯周德兴等将领率领京卫、荆、湘舟师,由瞿塘赶赴重庆,而又派颍川侯傅友德等将领率河南、陕西步骑,赶赴成都,攻打四川明玉珍的大夏政权。当明朝扫平四川后,京卫(南京)、荆、湘舟师与河南、陕西步骑也基本上留在四川定居了下来。

即使有曾跟随明玉珍定居四川的湖广人,又有明朝留居四川的兵丁,但四川人口还是严重不足,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。于是,朱元璋下令迁移一部分湖广人到四川开垦。而这些湖广人中又多是湖广东北部随、麻一带的人。所以,明初迁入四川的移民中以湖广人为最,其中尤以麻城籍为多。四川邻水的甘氏、遂宁的张氏、长寿的李氏、乐山的邹氏、云阳的蒲氏、荣县的詹氏、资中的冷氏、宜宾的樊氏、巴县的刘氏、璧山的张氏等等都是元末明初入川的湖广人。如果这些家族寻根问祖自然还要去湖广地区寻找。

明朝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,四川(不包括四川都司等周边少数民族地区),人口总数在147万,之后两个半世纪中,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,到明朝末年,四川(不包括四川都司等周边少数民族地区)人口达到六百多万。可以说,这与元末明初时相比,四川的人口数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可见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,使四川人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。下面,四川还要进行第二次大换血,完成第二次脱胎换骨。

清朝:第二次脱胎换骨

战争再次让四川人陷入绝境。明末清初,整个四川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乱中。张献忠起义,占领成都后,在此建立大西政权。顺治三年(1646年),清军从陕南进攻四川,所到之处,仍实行屠城,之后,清军与南明军队作战,接着又与吴三桂决战。直到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,清军完全占领四川。然而,此时四川的人口仅仅剩下九万人。曾经几百万的四川人,死的死,逃的逃,最后只剩下不到十万人。因此,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已成必然。一次场面更大、规模更大、时间更长的移民浪潮开始了。

其实,当初张献忠的部队中大多也是湖广人。很多人不明白,认为张献忠乃陕西人,肯定部队多是陕西人。然而,并非如此。因为,张献忠在进入四川前,一直活跃在湖广地区,并在此地多次扩军。以致后来,起义军中,除了少数的高级将领是陕西人外,而大部分中下级骨干与战士多是湖广人。到崇祯十七年(1644年),张献忠率军从湖广进入四川时,起义军有四五十万,其中大部分是湖广人。其中一部分在战斗中牺牲外,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起义失败后,就留居在了四川。

与明朝一样,在数次战争中,四川人口急剧减少,后为了恢复生产,清政府也开始鼓励湖广人进入四川开垦。康熙年间,规定:只要携带妻子到四川开垦,就允许入籍,更吸引人的是,在四川垦荒并定居的人,准许弟子入籍考试。普通百姓的子弟能入籍考试,在当时的吸引力不亚于今天国家给普通家庭的孩子分配工作。康熙年间,单是由湖南武攸迁往四川的王姓就达数百家之多。1651年,四川一个叫仪陇的县,土著居民只有十多户,而一百年后的同治十年(1871年),已达到十万多人。

之后,湖广人又因各种原因迁入四川。有的为了躲避湖广地区严重的赋税,甚至湖广的一些地主放弃家乡的土地到四川买地,从而定居此地。有的是为了躲避灾难,湖广一带频繁发生水灾、旱灾、蝗灾与瘟疫,很多灾民被迫选择向外地逃荒求生。他们的目的地往往是地广人稀的四川。有的是经商入川,四川的成都、还有“小成都”之称的打箭炉曾经都是贸易中转站。西南地区的很多商品都要运到打箭炉进行交易,湖广、西藏、山西、陕西的商人络绎不绝。同时,四川的盐运与邻省云南的铜矿都吸引着商人前来四川。

成都一地,多为外省人,湖广、陕西、河南山东、云贵、江西、安徽、江浙、广东广西、福建山西甘肃等各省的人定居成都。其中除了湖广与陕西外,其他多为从军入川,或以幕僚、游宦进入四川,并在此置办田地房屋留居。

总之,明清两代,因不同因素进入四川的移民掀起了两次移民浪潮,使得四川人完成了两次大换血而脱胎换骨。《成都通览》中更是记载:“现今成都人,原籍皆外省也。”此书认为原来的成都人,在明末张献忠入川时,已被屠戮殆尽,现在的成都人,皆非原有之成都人,为外省客人相继迁入。